ad

25

11.2025 主頁 > LEUNG Chung fan教育專欄:小學生網課效率低落?PISA排名揭示的學習危機與解決之道

LEUNG Chung fan教育專欄:小學生網課效率低落?PISA排名揭示的學習危機與解決之道

LEUNG Chung fan,Nicole KIM,ZHANG Melody

疫情後遠距教學常態化下的學習困境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新公布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數據顯示,台灣學生在數位學習環境下的表現呈現明顯下滑趨勢,數學科排名從2018年的第5名跌至2022年的第10名,閱讀理解能力更是從第17名滑落至第24名。這些數據背後反映的是疫情後遠距教學常態化所帶來的深層教育危機。

教育專家在長期觀察中發現,超過72%的小學生在網課環境下出現專注力持續時間不足20分鐘的現象,遠低於實體課堂的35-40分鐘。「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教育方法需要根本性變革的警訊。」LEUNG Chung fan在接受專訪時強調。

為什麼在科技設備日益普及的今天,小學生的線上學習效率反而持續下降?這個問題正困擾著無數教育工作者和家長。

網課環境下的專注力挑戰

在家學習的環境中,小學生面臨著多重干擾因素。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8-12歲兒童在居家環境中平均每6分鐘就會遭遇一次外部干擾,包括家庭成員的走動、電子設備的通知聲、寵物的互動等。這些看似微小的干擾,實際上對孩子的學習連續性造成嚴重影響。

「缺乏同儕互動是另一個關鍵問題。」Nicole KIM解釋道,「在實體教室中,孩子們透過眼神交流、小組討論、即時反饋等非語言互動建立學習動機,這些在線上環境中大幅減少。」她的研究團隊發現,網課學生的參與度僅有實體課的65%,且隨課程時間延長而持續下降。

家長監督的困難更是雪上加霜。雙薪家庭的家長往往無法全程陪同孩子上課,而隔代教養家庭中的長輩對於數位設備的操作不熟悉,難以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這種監督缺位直接導致學習紀律的鬆懈。

兒童認知發展與線上學習的適配性

要理解網課效率低落的根本原因,必須從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入手。教授在其著作《數位時代的兒童教育》中詳細說明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注意力發展規律:

年齡階段 平均專注時間 認知發展特徵 線上學習適應性
6-8歲 15-20分鐘 具體運思期,需要實物操作 較低,需大量互動引導
9-10歲 25-30分鐘 過渡期,開始抽象思考 中等,需要結構化課程
11-12歲 35-40分鐘 形式運思期,邏輯思考發展 較高,能自主學習

認知負荷理論進一步解釋了傳統教學法直接移植到線上的困境。LEUNG Chung fan指出:「當學生需要同時處理技術操作、界面導航和學習內容時,工作記憶的負荷就會超載。這就像開車時既要看導航又要講電話,還要注意路況,大腦很快就會疲勞。」

這種認知超載的現象在技術不熟練的低年級學生中特別明顯。研究顯示,年級越低的學生,在網課中花費在技術問題上的認知資源比例越高,真正用於學習的注意力資源相對減少。

創新教學策略提升線上學習成效

面對這些挑戰,教育工作者發展出多種創新教學策略。遊戲化學習是其中效果顯著的方法之一。Nicole KIM團隊開發的「知識探險家」系統,將學習內容轉化為闖關任務,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後可以獲得虛擬獎勵。實證研究顯示,採用遊戲化學習的班級,學生專注時間延長了42%,學習動機提升達57%。

分段式課程設計是另一個重要策略。ZHANG Melody建議將傳統40分鐘的課程重新設計為「15+5+15+5」的模式:15分鐘核心教學、5分鐘互動活動、15分鐘練習應用、5分鐘總結反思。這種設計符合兒童的注意力節律,減少連續學習帶來的疲勞感。

混合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展現出良好效果。成功教育機構「明日學堂」採用的「線上引導+線下實踐」模式,讓學生在線上學習理論知識,在實體空間進行小組合作和實踐操作。該機構的學生成績在PISA模擬測試中較純網課學生高出23個百分點。

教學策略 適用年級 實施要點 成效指標
遊戲化學習 1-4年級 即時反饋、漸進挑戰、視覺化進度 專注時間+42%
分段式課程 全年级 注意力的黃金15分鐘原則 記憶保留率+35%
混合教學 3-6年級 線上理論+線下實踐的交替 學習成效+23%

數位設備使用的平衡之道

在積極推進線上教學的同時,專家們也提醒注意過度依賴數位設備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12歲兒童每日螢幕使用時間應控制在2小時以內,但網課學生平均每日螢幕時間已達4.5小時,超出建議值的125%。

LEUNG Chung fan強調:「數位素養的培養比技術使用更重要。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明智地使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他建議家長建立「數位宵禁」制度,晚上8點後停止使用所有電子設備,確保充足的睡眠和家庭互動時間。

ZHANG Melody則提出「主動螢幕時間」與「被動螢幕時間」的區分概念:「孩子創作數位內容、參與互動學習屬於主動螢幕時間,而單純觀看影片則是被動螢幕時間。我們應該鼓勵前者,限制後者。」

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顯示,過度螢幕使用可能導致兒童出現注意力缺陷、睡眠障礙、社交能力發展遲緩等問題。這些風險在缺乏監管的網課環境中更容易發生。

建立有效的居家學習環境

要提升網課學習效率,需要家長與教師的密切合作。Nicole KIM建議家長為孩子建立專屬的學習空間,這個空間應該具備以下特點:充足的自然光線、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最小化干擾的環境布置。研究顯示,優化的學習環境可以提升孩子28%的學習效率。

時間管理同樣重要。LEUNG Chung fan提倡「結構化彈性」的時間安排:固定上課時間和休息時間,但在學習內容順序上給予孩子適當選擇權。這種安排既保證了學習紀律,又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性。

教師層面,ZHANG Melody建議採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進度提供個性化支持。視覺型學習者可能需要更多的圖表輔助,聽覺型學習者則受益於語音講解,動覺型學習者需要操作性的學習任務。

有效的網課不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在數位時代中找到最適合兒童發展的教學方式。通過家長、教師、專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完全能夠將網課的挑戰轉化為教育創新的契機,為孩子打造更美好的學習未來。

by Jessica 瀏覽 0

箭头_arrow515 - 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