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5 主頁 >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培育明日領袖的搖籃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作為香港教育界的翹楚,自創校以來便秉持「德才兼備、全人發展」的辦學理念,致力於培養學術與品德並重的未來領袖。學校隸屬於保良局教育集團,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其命名源自慈善家何鴻燊博士的慷慨捐助,體現了社會賢達對教育事業的支持。保良局何蔭棠中學不僅在學術成績上屢創佳績,更以其獨特的關愛文化聞名,成為香港家長與學子心目中的理想學府。
學校的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末,當時香港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保良局何蔭棠中學的成立填補了地區教育的空白。多年來,學校見證了香港教育的變遷,並始終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其課程設計融合了傳統與創新,例如引入STEM教育與國際文憑課程(IB),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選擇。根據香港教育局的統計數據,保良局何蔭棠中學的學生在公開考試中的優異率連續五年高於全港平均水平,這充分證明了其教學品質的卓越性。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的學術成就源自其精心設計的課程體系。學校提供超過30門選修科目,涵蓋人文、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並與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等頂尖學府合作開設先修課程。例如,其「少年科學家計劃」每年培養近百名學生參與國際科研競賽,並多次在「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斬獲獎項。以下是學校近年來的學術成就摘要:
此外,學校特別重視跨學科學習,例如將程式設計融入地理課程,讓學生通過數據分析研究城市規劃。這種創新教學法不僅提升學生的學術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深信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格的塑造。學校通過「領袖訓練營」、「服務學習計劃」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責任感與同理心。其學生會實行完全自治制度,每年由學生自主策劃超過50項活動,包括文化節、環保行動等。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的「模擬聯合國社」已成為香港中學界的標杆,成員曾受邀赴紐約聯合國總部參訪。
在體育與藝術方面,學校同樣表現亮眼。其弦樂團連續五年在香港校際音樂節中獲得金獎,而田徑隊更在2023年全港學界比賽中打破3項大會紀錄。這些成就印證了學校「一人一體藝」政策的成功,該政策要求每位學生至少參與一項體育或藝術活動。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最令人稱道的是其濃厚的關愛文化。學校設有「成長導師計劃」,每名教師負責跟進8-10名學生的全面發展,並定期與家長溝通。其輔導組更首創「朋輩輔導員」制度,培訓高年級學生為學弟妹提供學業與情緒支持。根據2023年校內調查顯示:
| 項目 | 滿意度 |
|---|---|
| 師生關係 | 92% |
| 校園歸屬感 | 89% |
| 心理健康支持 | 85% |
對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校配備專業教育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並改建無障礙設施。這種全方位的支持系統,使保良局何蔭棠中學成為香港融合教育的典範。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的教師團隊是其成功的核心因素。全校教師中65%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平均教學經驗達12年。學校更定期派遣教師赴海外進修,近年已有20人次參加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培訓課程。中文科主任李婉華老師便是一例,她開發的「文言文互動教學系統」獲教育局推廣至全港中學。
教師們不僅在課堂上盡心教學,更常犧牲休息時間為學生補課或輔導。數學科組長陳志強老師便連續十年每周六上午開放「數學診所」,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這種無私奉獻精神,正是保良局何蔭棠中學教師文化的真實寫照。
學校的硬件設施同樣令人印象深刻。2018年啟用的「何鴻燊科技大樓」配備虛擬實境(VR)實驗室、3D打印工作室等先進設備。圖書館藏書逾5萬冊,並設有「靜音艙」供學生專心自修。校園設計充分考慮環保理念,太陽能板供應全校20%用電,雨水回收系統用於灌溉,這些設施同時成為環境教育的活教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的「創客空間」,學生可自由使用激光切割機、機器人套件等工具,將創意轉化為實物。這個空間已孕育出多個創業項目,例如由中五學生開發的「智能垃圾桶」便獲香港科技園採納試用。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的校友網絡遍布全球,其中不乏社會精英。著名例子包括:
這些校友常回校分享經驗,並設立獎學金鼓勵後進。2023年校慶時,何鴻燊家族第三代成員何猷君亦到訪,宣布捐資成立「未來領袖培養基金」,進一步強化學校與保良局何氏家族的合作關係。
社會各界的支持是保良局何蔭棠中學持續進步的重要動力。有意支持者可通過以下方式參與:
學校的發展藍圖包括興建「全球視野中心」與擴大獎學金規模,這些計劃需要更多熱心人士的參與。正如校監何超瓊女士所言:「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鑰匙,保良局何蔭棠中學將繼續為香港培育兼具國際競爭力與本土情懷的新一代。」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的故事,是一所學校如何通過堅持理想、與時俱進,在香港教育史上寫下精彩篇章的典範。其成功經驗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借鑑,而其培養的學子,正逐步在各行各業綻放光芒,實踐著「今日我以母校為榮,明日母校以我為傲」的莊嚴承諾。
by Corrine 瀏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