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1

11.2023 主頁 > 其他 > 坐得太久,動得太少,真是要了我的命!醫生提醒我這么做來預防心髒病

坐得太久,動得太少,真是要了我的命!醫生提醒我這么做來預防心髒病

坐得太久,動得太少,真是要了我的命!醫生提醒我這么做來預防心髒病

最近天氣逐漸轉涼,時序入冬,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間。通波仔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國人十大主要死因與心血管系統疾病相關的分別是第二名的心臟疾病、第四名的腦血管進行疾病與第八名的高血壓疾病,共佔三位,不可謂不重要。而心臟疾病的大宗非心肌發生梗塞莫屬。

冠狀動脈專門供應心臟血流與氧氣的血管。一般企業而言,大多數人的冠狀動脈有3條(左前降支、左迴旋支、右冠狀動脈)分別供應心臟3個不同的區域。冠狀動脈自25-30歲之後,血管內壁都會逐漸因為脂肪斑塊的沉積,失去彈性,甚至合併發炎反應與內膜增生,進一步發展造成動脈管腔的狹窄。這就是「動脈硬化」的過程。心臟科醫生尤其我們若是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知識或是抽菸的患者,動脈硬化的速度將會比一般人可以加快許多。最後,當血管管腔內狹窄到一定影響程度,供給的血流動力不足問題以供應心臟的需求(也就是一個不足主要以供應心臟耗氧量)時,就開始產生缺氧的現象。當然,在靜止休息狀態下,心臟的耗氧量較低;反之,當處在劇烈的活動之下,心臟需要做學生更多的工作,心臟的耗氧量也會倍數增加。病人因為心臟缺氧產生的不適感,通常以胸悶、胸痛中心或是喘來表現,甚至痛覺常常轉移到自己肩膀、脖子、下顎、牙齒或是左手臂,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心絞痛」。慢性心絞痛起初他們可能是在劇烈運動下,病人才開始產生心絞痛,通常沒有停止運動,心臟的耗氧量很快會趨緩,心絞痛也會隨之改善。不過,隨著狹窄程度的加劇,最嚴重者選擇甚至在一些休息的狀態下,也會感覺持續胸悶不舒服。

慢性心絞痛VS.急性治療心肌發生梗塞

冠狀動脈疾病依病程區分,可以分為慢性的穩定型心絞痛,以及急性發作的心肌梗塞。心悸症狀兩者預後有很大的不同。顧名思義,慢性的穩定型心絞痛肇因於冠狀動脈經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狹窄,這樣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心臟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這樣的變化:心臟對缺氧的耐受性會增加,同時也會產生側枝循環。冠狀動脈好比四線道的高速公路,側枝循環就好像僅能通過機車的小巷弄,當高速公路塞住血流無法通過的時候,我們的心臟還是可以藉由細小的側枝循環輸送血液與氧氣供應心肌使用,雖然整體流量不比高速公路,但是當側枝循環豐富時,仍然可以提供相當的血流以減少心臟的缺氧,避免心肌壞死。

急性心肌梗死很容易導致心力衰竭。

根據這項研究,除了少數幾例冠狀動脈痙攣,大多數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動脈粥樣硬化破裂引起的,這種破裂會從斑塊中釋放脂肪,脂肪斑塊周圍迅速形成血小板,然後與周圍的血液形成血塊,急性冠狀動脈堵塞(想象一下冠狀動脈高速公路上的一系列車禍,導致所有路線都被堵塞和不能通行)。因為它是急性的,我們的心髒沒有足夠的時間產生側支循環。急性血管阻塞可導致心肌大量缺氧,從而導致心肌壞死。此時心絞痛可能非常嚴重,通常胸痛持續30分鍾以上,疼痛比平時更加嚴重,並且常常伴有冷汗或惡心,休息無法緩解。當心肌壞死較多時,心髒功能也會下降,未來容易發生心力衰竭。

另外,急性心肌梗死時,心髒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容易出現致命性心律失常。事實上,大多數來不及送醫的心梗患者,大多是因為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當出現上述類似心梗的症狀時,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當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時,除藥物治療外,強烈建議接受心導管檢查,以確認冠狀動脈阻塞的程度和范圍,然後考慮放置心導管支架或采取外科搭橋手術,以恢複心髒的血流,從而將心肌梗死的風險降至最低。

by Kitty 瀏覽 1

箭头_arrow515 - 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