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25 主頁 > 其他 > 葡萄糖胺對骨刺真有效?破解迷思,了解真相

當我們談論關節健康時,骨刺與葡萄糖胺是兩個經常被提及的關鍵詞。骨刺,醫學上稱為骨贅(Osteophyte),並非字面上「刺」的意思,而是關節邊緣多餘的骨質增生。這種增生通常是關節長期承受壓力或磨損後的代償性反應,屬於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然而,當骨刺壓迫到周圍的神經、血管或軟組織時,便可能引發疼痛、麻木或活動受限等問題。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15%的40歲以上成年人曾因關節問題就醫,其中骨刺相關病例佔相當比例。
葡萄糖胺(Glucosamine)則是一種天然存在於人體內的氨基單糖,是構成軟骨基質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主要分為硫酸鹽葡萄糖胺和鹽酸鹽葡萄糖胺兩種形式,常見於保健食品中。葡萄糖胺功效在於提供軟骨修復所需的原料,幫助維持關節液的黏彈性,從而緩解關節磨損帶來的不適。許多消費者會將葡萄糖胺與軟骨素(Chondroitin)結合使用,因為軟骨素的功效主要體現在抑制軟骨分解酶的作用,並促進關節滑液的生成,兩者協同可能更有利於關節健康。
骨刺的形成多與關節退化或機械性壓力相關。最常見的成因是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由於軟骨長期磨損導致骨骼直接摩擦,身體為了增加關節穩定性而產生額外骨質。其他因素包括年齡增長、肥胖、職業性重複動作(如搬運重物)、運動傷害或先天關節結構異常。香港骨科醫學會的數據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超過50%的X光檢查會發現至少一處關節有骨刺增生現象。
骨刺好發於負重或活動頻繁的關節,例如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骨刺都會產生症狀。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偶然發現骨刺存在。只有当骨刺壓迫周圍組織或引發炎症時,才會出現以下症狀 局部刺痛感、關節活動範圍受限、肌肉無力或痙攣,以及晨間僵硬現象。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如大小便失禁(馬尾症候群)等急症。
要理解葡萄糖胺對骨刺的潛在影響,需先了解其作用機制。葡萄糖胺是人體合成軟骨基質中蛋白多醣(Proteoglycan)的關鍵前驅物質。蛋白多醣如同海綿般能吸收水分,維持軟骨的彈性和緩衝能力。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葡萄糖胺合成速度減緩,導致軟骨修復能力下降。此時補充外源性葡萄糖胺,理論上可提供原料促進軟骨細胞合成蛋白多醣,延缓軟骨退化进程。
至於葡萄糖胺對骨刺的作用,需明確區分 葡萄糖胺並非直接「消除」已形成的骨刺,而是通過以下方式間接影響病情
軟骨素的功效在此過程中相輔相成。軟骨素能吸引水分至軟骨組織,增強緩衝能力,並抑制會分解軟基質的酶(如基質金屬蛋白酶)。許多產品會將葡萄糖胺與軟骨素結合,期望透過協同效應更有效維持關節健康。然而,這種機制對已形成的骨刺結構本身並無溶解作用,主要是通過改善關節環境來緩解相關症狀。
關於葡萄糖胺對骨刺患者的實際效果,科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大型隨機對照試驗(RCT)顯示結果不一致 200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GAIT研究指出,葡萄糖胺與軟骨素組合對中度至重度膝關節炎疼痛的緩解效果優於安慰劑;但2008年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薈萃分析则认为整體效果有限。
具體而言,現有證據可歸納為
在安全性方面,葡萄糖胺副作用通常輕微,包括
禁忌人群包括 對甲殼類海鮮過敏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曾提醒,葡萄糖胺可能增強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效果,服用前應諮詢專業醫生意見。
若要嘗試葡萄糖胺作為骨刺的輔助治療,正確使用至關重要。根據歐洲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炎臨床與經濟學會(ESCEO)建議
選擇產品時應注意
實際使用時可結合以下方式增強效果
需特別強調,葡萄糖胺不應取代常規醫療。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並定期評估關節狀況。若服用3-6個月後症狀無明顯改善,應重新評估治療方案。
處理骨刺引起的不適,需採取多面向的綜合治療。除了葡萄糖胺補充外,還應考慮以下方法
根據香港醫管局資料,約80%的骨刺患者透過非手術治療可有效控制症狀。關鍵在於早期干預與持續性管理,而非單靠某種特效方式。
綜合現有科學證據與臨床經驗,葡萄糖胺對骨刺的角色應定位為「症狀管理輔助劑」,而非根治性治療。其價值主要體現在 提供軟骨修復所需營養、減輕關節炎症反應,以及可能延緩關節退化進程。然而,消費者不應期望它能消除已形成的骨刺結構。
對於考慮使用葡萄糖胺的骨刺患者,提出以下實用建議
最後需強調,關節健康是長期課題。維持適當體重、規律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低衝擊運動),以及避免關節過度負荷,才是預防骨刺惡化的根本之道。若症狀持續或加劇,應及時尋求骨科專科醫生協助,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by Judy 瀏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