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06

09.2025 主頁 > 時尚美妝 > 被逼害妄想症:你並不孤單,了解與面對

被逼害妄想症:你並不孤單,了解與面對

被害妄想症,被害幻想症,被逼害妄想症

什麼是被逼害妄想症?

被逼害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是一種精神疾病,屬於妄想症的一種。患者會堅信自己正在或即將受到他人的迫害、監視或傷害,即使缺乏實際證據支持這種信念。這種妄想可能涉及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核心症狀包括持續的懷疑與不信任感,患者往往認為周圍的人對自己懷有惡意,並可能採取行動保護自己,例如避免社交場合或安裝監控設備。

與其他妄想症(如誇大妄想症或嫉妒妄想症)不同,被逼害妄想症的主要特徵是「被迫害」的信念。患者可能會將日常事件解讀為對自己的威脅,例如認為鄰居的噪音是故意騷擾,或同事的閒聊是在密謀陷害自己。這種思維模式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行為、情緒與人際關係。

症狀表現多樣化,常見的行為包括:

  • 過度防備:例如頻繁檢查門窗或隨身攜帶防身工具。
  • 社交退縮:避免與他人接觸,擔心被陷害。
  • 情緒波動:易怒、焦慮或恐懼,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

被害妄想症被害幻想症(Persecutory Ideation)有時會被混淆,但兩者有所不同。被害幻想症通常指暫時性或較輕微的被迫害想法,而被逼害妄想症則是固定且難以動搖的信念,往往需要專業治療。

被逼害妄想症的可能成因

被逼害妄想症的成因複雜,通常涉及生物學、心理學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生物學因素

研究顯示,基因與腦部結構異常可能增加患病風險。例如,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病史的人,罹患被逼害妄想症的機率較高。此外,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的不平衡也被認為與妄想症狀有關。

心理學因素

童年創傷(如虐待或忽視)可能導致患者形成不信任感與被害思維。某些人格特質,例如偏執型人格,也容易發展出被逼害妄想症。患者可能透過「妄想」來解釋無法理解的事件,以此減輕內在的焦慮。

環境因素

社會壓力與人際衝突可能觸發或加重症狀。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約15%的受訪者表示曾因工作壓力或家庭問題出現短暫的被迫害想法。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的人,更容易發展成慢性妄想症。

被逼害妄想症對生活的影響

被逼害妄想症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全面性影響,包括人際關係、工作表現與心理健康。

人際關係

患者常因不信任感而疏遠親友,甚至與他人發生衝突。例如,可能指控伴侶出軌或朋友背叛,導致關係破裂。長期孤立會進一步加劇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工作與學習

由於注意力被妄想佔據,患者的工作效率往往下降。他們可能懷疑同事陷害自己,因而拒絕合作或頻繁更換工作。學生則可能認為老師偏心,導致學業表現受影響。

情緒與心理健康

焦慮、憂鬱與恐懼是常見的情緒反應。部分患者可能因長期壓力出現身體症狀,如失眠或胃痛。若未及時治療,可能併發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或社交恐懼症。

如何尋求幫助與治療

被逼害妄想症是可以治療的,早期介入能有效改善預後。

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與評估

專業評估是治療的第一步。精神科醫師會透過臨床訪談與心理測驗,排除其他可能疾病(如思覺失調症)。香港的公立醫院及部分非政府組織提供相關服務,例如青山醫院的精神科門診。

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物(如Risperidone)可減輕妄想症狀。藥物需定期調整,患者應避免自行停藥,以免症狀復發。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辨識與挑戰不合理的妄想信念。支持性治療則提供情緒安撫,增強患者的應對能力。香港心理衛生會等機構提供相關心理輔導服務。

自我照顧與支持系統

除了專業治療,患者的自我照顧與社會支持同樣重要。

建立安全感與信任感

透過正念練習或放鬆技巧,患者可逐步降低焦慮。例如,每天記錄「安全事件」(如未被傷害的時刻),有助於重建對環境的信任。

學習壓力管理與情緒調節

規律運動、充足睡眠與健康飲食能穩定情緒。患者也可嘗試藝術治療或寫作,表達內在感受。

尋求家人、朋友或支持團體的幫助

家人應避免否定患者的感受,而是耐心傾聽並鼓勵就醫。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等團體提供同儕支持,讓患者感到不孤單。

被逼害妄想症雖具挑戰性,但透過適當治療與支持,患者仍能恢復正常生活。若你或身邊的人出現相關症狀,請務必尋求專業協助。

by Ailsa 瀏覽 9

箭头_arrow515 - 副本